这是一篇本该写在年初的自我总结,如今 2018 已经过去 1/4,而我才攒够勇气来正视自己的 2017。这篇文章中,我想写写过去一年自己的经历,同样也展望一下,迟到的 2018。
▍不一样的 2017
2017 年上半年,我第一次在博客以外的平台分享了两篇以 Python 和统计为主题的思维导图文章,没想到迅速在互联网上发酵开,一度收到了好多邮件和私信,因为屡屡有信息通知,差点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,后来禁了手机的消息通知才恢复了工作的状态。
暑假期间,我兴奋又充满期待的离开了学校,希望找一份数据相关的实习来填补七年大学生涯和社会的脱节。
这期间得到了好多热心前辈以及网上小伙伴的帮助和鼓励,不管是直接的工作推荐还是间接的经验分享。但最终的最终,实习还是因为学校的关系戛然终止了,我们医学院向来没有让学生在外实习的传统,我不得已回到了学校,并从头开始一个新的科研方向,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。
▍专业之困
我的专业是基础医学七年制,一个挂医学卖生物的学科。前四年懵懵懂懂,按部就班的学习着医学知识(记记背背,医院实习),后三年我意识到必须要改变现状,继而开始了自学编程之路。
但研究生期间多次被动更换课题方向,导致本就信息基础薄弱的我举步维艰,难以在一个研究领域长时间深入,自然也做不出有价值、有深度的课题。更何况本来生物类科研就是自我价值感反馈极低的学科。
实习计划失败,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年又兜转回到了原点,加之未来方向选择的迷茫和找工作的困顿,科研进展困难又缓慢,本就不够乐观的我滑入了抑郁向的低迷模式。
“为什么没有当上医生”、“为什么对口的方向只有科研”、“为什么被认可的选择只有读博”,我无法控制这些消极的想法在大脑里反复出现,慢慢的精神就被侵蚀了。
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都难以集中注意力画我最爱的思维导图,学习那么多还来不及涉足和深入的数据科学领域。
我一直受困于做不出结果的科研,害怕自己无法顺利毕业。于是我又开始逃避现实,形成一个恶性循环。
如今看来,这才是消极情绪的可怕之处,它磨光了你对生活的热情和未来的希望,你甚至都难以维持状态,以做出有价值的积累来改变这种不如意的现状。
对于同样为专业而痛苦的朋友,分享一段吴军博士的观点,很棒但略长,所以放在了文末。
▍冷静后的审慎
我非常喜欢海灵格的一句话: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,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。现在回过来看,这句话就是对我那段时期最好的诠释。
很多事情本没有那么糟,但偏偏就被自己推向了绝望的边缘。明明还是有很多让人欣喜的事,比如得到了和很多不同行业前辈交流的机会,比如一直体谅、支持自己选择的家人,比如七年如一日陪伴在我身边的 W 先森,比如收到的那么多热情洋溢的网上鼓励。
可惜当时被自己 「以为的不幸」 蒙蔽了双眼,大家在网上的响应和现实中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让我一度不敢面对,因而屏蔽了所有社交平台的通知(也和大家道一下歉)。
▍2018 & 我 & 思维导图
支撑我走出来的依旧是思维导图。
即使那么长时间没有更新博客,还有热心的朋友来信询问我的近况,愿意为我的求职提供帮助。
于是我试着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,迷茫时,就继续画思维导图。自己的情绪,读书笔记,甚至是看过的影视剧电影……虽然他们现在还只是我的私人笔记,静静的躺在我的电脑里。
也许有一天,能在心理学、个人成长这些方向上也分享一些自己的体验。
单从功利性角度来说,画大量的思维导图确实不如在实际项目中实践成长的快。但是思维导图带给我「心流」的感受,这是我一直追求的幸福:让人生中心流的比重尽可能增加(未来我要为此专门写一篇文章)。
更何况,还有那么多人也同样喜欢我的笔记。原来我只是单纯把它作为一个知识整理的载体,现在则是一种信念,提醒自己永远不要放弃努力和坚持,还有「练习乐观」。所以在能力之内,我会一直持续性输出思维导图。
▍与你共勉
最后想分享的是吴军老师的这一段话:
在职场上,或者人生旅途上,有一些人总是抱怨自己专业没有挑好,就如同在过去的200多年里,亏钱的散户总是怀疑自己的股票没有选好一样。
他们不成功因为采用了这种失败的思维方式。 每一个有心人可以稍微看看周围做得比较好的人,有多少所从事的本职工作一定是和过去专业有关。现在很多行业,用不了十年就消失了,因为世界发展很快,一个人就算在这个行业如日中天时进入,也就几年的混头。
但是,有了这种认准专业的想法,反而会被社会淘汰。未来世界需要的是博学的人,而不是钻进一个领域拔不出来的人。
一个人能走多远,要看格局有多大。要想格局大,就要广泛地吸收知识和经验,而不是把自己局限在那一点点小领域中。